
逻辑学入门:清晰思考、理性生活的88个逻辑学常识45.“嗯?有两个报社的记者参加……”|结构歧义在逻辑学上,由于语句中的语法结构具有不确定性而导致判断产生的歧义,叫作结构歧义。46.“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”|隐含命题他说“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”,这一命题中,其实就隐含了另一个命题:“我住的旅馆里有很多老鼠。”著名作家狄克说:“你们这里的蚊子很聪明,今日一见,果然名不虚传。它们居然懂得提前来查看我的房间号码,以便晚上光临,好好地享受一顿美餐。”47.“套用你的话,看你还能怎么狡辩”|同构意悖仿照对方提问的话语结构和思维逻辑,建构出了与对方相对应的一套提问的话语结构和逻辑思维,向对方进行反制,推导出对方强词夺理站不住脚。48.“说了半天,跟什么都没说一样”|分解问题·Step1:确定问题的方向想知道什么内容,就要选择与之相对应的疑问词来提问。·Step2:着重强调问题的目的想询问时间,就要把提问的重点放在“When”上;想询问是什么,就要着重强调“What”,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问题更具目的性。·Step3:一个问句的疑问词要少于3个无论提出什么问题,都应当有侧重点49.“不是这个,就是那个,没有中间物”|虚假两分了解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,有助于我们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,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,能够及时地提醒自己和他人:还有第三种可能!50.“你如何知道它是真的,能证明吗”|事实断言有没有什么办法,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断言的可靠性?答案是有,我们可以借助提问来实现。问题1:你的证明是什么?问题2:你如何知道它是真的?问题3:你有什么证据吗?问题4:你为什么相信它?问题5:你能确信它是真的吗?问题6:你可以证明吗?51.“只要支付全款的10%就行了”|隐瞒证据采樱桃谬误。意思就是,像采樱桃那样,专门捡那些好的樱桃摘,比喻有选择性地说话,只呈现美好的部分,而把不利于自己的那些话藏起来。售楼小姐强调房子的种种好处,哪怕是客户提出的异议,也巧妙地自圆其说了。目的很明确,就是给买者造成错觉,误以为房子真有她说得那么好。52.“不好直接回答时,就回答点别的”|答非所问现在轮到了兔子,狮子问它:“你觉得,我嘴里的气味怎么样?”兔子很聪明,灵机一动,回答说:“大王,真的很抱歉,我最近患了感冒,鼻子塞住了,闻不出气味来。等我回去休息几天,感冒好了再回答您,好吗?”53.“什么是'正’,什么是'不正’”|绝对化谬误绝对化,意味着走极端,意味着不科学,意味着不合逻辑。如果我们不分情况、地点和说话对象,一味地认为某些逻辑必然是对或错,就很容易闹出笑话54.“诡辩家的半费之讼,你看懂了吗”|二难诡辩术要破解二难诡辩术,我们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思路。思路1:指出对方的前提假设是虚拟的,不符合现实。思路2:不正面回答对方的假设性问题,采取迂回策略。思路3: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。55.“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只有一个吗”|简化因果关系——“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原因是强烈的地震。”——“大雪导致了铁路交通的瘫痪。”看到上面两句话,你有没有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逻辑问题?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解释时,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,或者着意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,就犯了过度简化因果关系的谬误。56.“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有18元8角8分”|故意歪解在一次采访中,西方记者问周恩来总理:“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?”周恩来总理说:“18元8角8分。”记者不解,连忙询问是什么意思。周总理解释道:“目前,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钱币面额有10元、5元、2元、1元、5角、2角、1角、5分、2分、1分,加起来就是18元8角8分。”说完后,周总理又补充了一句:“中国人民银行实力雄厚,信誉卓著。”话音一落,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57.“阴沉着脸,是因为心情不好”|命名谬误看女友脸色不对,你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:“怎么阴沉着脸?”女友回答说:“我心情不好。”像这种通过贴标签或命名的方式来描述所发生的事实,以掩盖说话者的无知的情况,在逻辑学上称之为“命名谬误”。58.“小明是小明爸爸的儿子”|同语反复59.“明天约好了去爬山,所以明天肯定是晴天”|一厢情愿60.“所有男人都喜欢看世界杯吗”|区群谬误区群谬误假设了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群体的性质,是典型的以全概偏。61.“说不上来,就是有一种感觉”|直觉思维从逻辑学上来讲,直觉思维无法作为证据来证明某个观点,因为它没有可信度与说服力。62.“这个项目结束后,起码能赚二三十万”|预期理由对于一些严谨的科学问题,以及牵涉到自身利益的重大问题,我们都要提高警惕,不要轻信预期理由。63.“萧敬腾一开演唱会,肯定会下雨”|巧合谬误每当天气热得受不了,城市里却长时间不下雨时,很多人就盼着萧敬腾能来他们的城市开演唱会。64.“给懒惰的农民发两头牛,他们就勤奋了”|因果倒置在逻辑学上,事件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联系。比如:A和B两个事件,存在正相关的关系,但如何判断A和B谁是因,谁是果,是弄清楚这两个事件的首要因素。如果把关系弄反了,将原因与结果相互颠倒,就犯了因果倒置的谬误。65.“夸奖让学生成绩下降,责骂让学生成绩进步”|回归谬误人不可能在考试中次次都拿满分,以阿牛来说,可能你不称赞他,他第二次测验也会得95分;你不责骂他,第三次测验也会拿到满分。这是学生实力的表现,不能断定是受夸赞或责骂的影响。错误地从回归平均的现象中得出错误的因果关系。即,看到一件事发生后,某个指标回归平均,就认为这件事是导致该指标发生变化的原因。66.“和尚动得,为何我动不得”|推不出来孩子的父亲会游泳,所以孩子也会游泳?67.“下半年有富余的话,我肯定借给你”|设定条件古时候,有一位国王询问身边的大臣:“咱们王宫的水池里有多少杯水?”小孩说:“想知道王宫的水池里有多少杯水,那要看用什么样的杯子来装。如果杯子和水池一样大,那就是一杯水;如果杯子只有水池一半大,那就是两杯水;如果杯子只有水池的三分之一大,那就是三杯水……”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,或是狡诈的论敌,设定条件不失为回应对方的最佳策略。68.“抽烟会影响空气质量,赶紧戒了吧”|无足轻重出现无足轻重的逻辑谬误的原因有两种:第一种,诡辩者举出的原因,根本不能称之为原因,也就是说,这个原因本身是错的;第二种,诡辩者举出的原因,只是原因之一,而且是无关紧要的原因,不足以从本质上决定事物的发展。69.“自古以来,家务活都是女人做的”|诉诸传统70.“我们该为别人的盲目行为负责吗”|说即劝说易中天回答说:“记者同志,你长得很漂亮,那边有个小伙子因为你的漂亮喜欢上了你,你是否应该为他的盲目负责呢?”71.“狂放之士,用他有什么益处呢”|以人为据做决策之前,要凭借理性去思考问题、审视人才,要就事论事,并实事求是,切忌犯以人为据的逻辑错误,这很可能会让我们的判断产生偏差或失误。72.“盗书,怎么能算是偷呢”|说文解字73.“你的动作总是出错,不是跳舞的料”|过度引申74.“人的眼睛有5.76亿像素,却终究看不懂人心”|不当类比所谓不当类比,就是把两种或多种看似属性相同,但实际上有本质差别的事物,放在一起做对比,这就造成了类比失当。这句话的核心在于“看”,即说话者认为,看东西的看,与看懂人心的看,属性是一样的。其实,两者是不同的。75.“眼见都不一定为实,更何况道听途说呢”|诉诸传言76.“本命年穿红色衣服,就会有好运吗”|破除迷信77.“简单答案?算了吧……”|简单答案不存在78.“思维卡壳的时候,你该怎么办”|触类旁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——人的胸腔和酒坛,不是很相似吗?用敲击的方法,能不能查出胸腔中是否有积水呢?79.“能不能把话说得明白一点儿”|中性词语要成为语言逻辑高手,避免上述的情况发生,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使用感情色彩分明的词语,少用中性词,如用中性词,也要注意把话说完整。80.“打破砂锅问到底,直至找出满意的答案”|追踪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,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,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是关键。这也提示我们:无论工作还是生活,都要多用心,多思考,多问几个为什么。81.“葡萄那么酸,我才不想吃呢”|合理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,我们不能遇到任何问题都选择用合理化的方式来逃避,这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,也是错误的思考方式,欺骗别人的同时也欺骗自己。82.“是团体中的成员太蠢了”|集体思维集体思维是一种思考谬误,让人脱离现实,得出错误的观点,甚至导致灾难。借助猪湾惨败的事件,我们也该受到警醒:当自己的意见依赖于别人的意见,而非自己思考过的判断时,我们很可能是错的。83.“你不认为这么想是合理的吗”|诱导性问题化繁为简,就是把重复、不相关、不重要的信息全部剔除,只保留与目标最相关的因素,并将它们按照叙事性的逻辑结构重新组合。85.“组合的力量是无穷的……”|组合思维单一的资源和力量是有限的,“组合”才能走得更远。我们在生活中要培养组合思维,把多项貌似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进行联结,从而使之变成彼此不可分割的、新的整体的一种思考方式。86.“我喊'3’的时候大家一起睁开眼”|逆向思维87.“下次不下雨的时候,献祭活人就是了”|在此之后玛雅文明干旱时献祭活人,是愚蠢的行为88.“抽维珍妮细烟能让女性身材变纤细吗”|固定联想维珍妮,既是香烟品牌的名字,也是女性人名。由于维珍妮这个名字经常和年轻漂亮的美女一同在画面中出现,就很自然地让人产生了“画面中的女子叫维珍妮”的联想,而这恰恰是广告商所希望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老虎配资-炒股配资平台网-正规配资排名-网上正规实盘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